陜西青年志愿者調查:"存在感"影響成員穩定性
今天(12月5日)是第30個國際志愿者日,截至目前,陜西省的青年志愿者人數已超270萬人,其中不少都是大學生志愿者。那么,這些大學生在日常的志愿活動中都遇到過什么樣的事情,他們眼中的志愿服務又是什么樣?
動力:受助者讓志愿者感動
程可怡是我省的一名注冊志愿者,但她平時仍以西安外國語大學青年志愿者總隊隊員的名義從事志愿活動,目前她利用課余時間在兩家殘障兒童的救助基地從事志愿服務工作。按照西安外國語大學志愿者總隊的流程,很多人在大二的時候都會按流程退出志愿者總隊,但仍保留志愿活動的權利。
對于程可怡來說,她每天要面對好幾個智力殘障的兒童,有的殘疾人年齡跟她一樣大,智力卻只有兩三歲孩子的水平,每當孩子們不聽話的時候她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去,只有不停的去哄孩子們開心。面對記者,她也說出了她一直堅持下來的原因:“我從事志愿服務已有一年多的時間,幾乎都是在和智力殘障的孩子打交道,每周照顧他們4個小時,每當我離開的時候,他們拉著我的手,我感覺一天的付出都值得了。”
而來自西安醫學院的張凡也會在每年春天的時候,組織20多名同學,帶上自己收集來的衣物,前往白鹿原看望兒童村里的孩子們,張凡告訴記者,雖然每年只組織一次這樣的活動,但是每當發出號召,總有同學愿意無償加入進來,這讓她非常感動。“有一次我們募集了一大包衣物,沒有辦法送到兒童村,一位司機師傅聽說我們是給兒童村送衣物,就免費把我們拉了過去,讓我感覺到大家的溫暖。”
瓶頸:缺乏“存在感”造成人員不穩定
相對于社會上的專業志愿者來說,大學生志愿者的整體年齡段都比較相近,而且知識水平差異不大,因此他們的志愿活動往往能引起一定的規模效應。當前大學生積極融入社會,在獻自我,承擔社會責任的感召下,不少大學生都會從事一些志愿活動。
記者隨機了解了西安幾座高校的志愿者數量,陜西師范大學共有志愿者類社團20個左右,西安外國語大學日常活躍的志愿者有200人左右,西安石油大學日常活躍的志愿者有300人左右,雖然人數足夠多,但還是面臨著人員流失以及特定活動參與人數不穩定的情況。
西安石油大學原志愿者協會會長崔凱告訴,因為有些同學的存在感并不強烈,每年第二個學期都會出現流失,流失比例大概占原有志愿者人數的1/4。這一現象在西安外國語大學志愿者總隊也有出現,程可怡告訴記者,他們從大一升大二的時候,按照競選規則,一部分志愿者會被淘汰,而這些被淘汰的志愿者往往不會繼續參加后續的志愿活動。
翟同學曾經是西安石油大學的一名志愿者,大一的時候她加入了志愿者協會,但僅僅負責了兩個項目后她就退出了志愿者協會,翟同學告訴記者,現實中的志愿者協會跟自己想象中無私奉獻的形象有很大差距,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為了獲得榮譽和口碑才加入志愿者協會的,這種情況讓她感覺到心寒,所以她就退出了志愿者隊伍。
隱憂:受助者情緒影響志愿服務實效
西安石油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曾經和戶縣當地的五竹鎮初中建立對口支援關系,學校選拔了200名大學生給五竹鎮初中的60名初中學生補課,但后續的支教活動隨著志愿者的離開而宣告失敗。
志愿者李琪一共支教了兩個月,她告訴記者:“這次支教活動跟我想象的差距很大,我以為會是一對多進行課堂式的支教,這樣的話可以使更多學生受益,沒想到五竹初中要求一對一支教,這樣就使得志愿活動的效益減弱了,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李琪帶了兩個初中生,兩個人并不喜歡讀書但卻不得不接受學校的安排,每當李琪問他們問題的時候,學生都很抵觸,不愿意說話。時間一長,李琪也沒法把自己的熱情堅持下去。
西安醫學院的張凡也遇到了類似問題。許多志愿者都會去見兒童村的孩子們,所以這些孩子天性頑皮,兒童村的阿姨不愿意讓志愿者和孩子們多加交流。張凡告訴記者:“出于對孩子們的尊重,阿姨們不愿意讓我們多與孩子們交流。當然,有時候因為我們帶的物資太少,個別阿姨的臉色也不好看。”
崔凱告訴記者:“由于每一個受助對象的不同,受助對象對志愿者的要求也不相同,作為普通的大學生志愿者來說,還很難滿足每一個受助對象的要求,尤其是要照顧到不同個體的情緒。普通大學生志愿者的熱情的確得到了社會的肯定,但我們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還需要很多政策和資源上的支持,才能更好的回報社會。”





您有任何男科疾病問題,請點擊:








